庫存狀況
「香港二樓書店」讓您 愛上二樓●愛上書
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
「香港二樓書店」邁向第一華人書店
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
香港二樓書店 > 今日好書推介
   
秘密花園
  • 定價93.00元
  • 8 折優惠:HK$74.4
  • 放入購物車
二樓書籍分類
 
TOO BIG TO KNOW:網路思想先驅溫柏格重新定義知識的意義與力量

TOO

沒有庫存
訂購需時10-14天
9789862622025
溫柏格
貓頭鷹
2014年4月05日
127.00  元
HK$ 107.95  






ISBN:9789862622025
  • 叢書系列:數位新世界
  • 規格:平裝 / 336頁 / 25k正
    數位新世界


  • 商業理財 > 電子商務 > 網路行銷/趨勢商機












      現在,重新定義知識的時刻到了!

      當知識離開了紙張,知識究竟如何演變?我們又該如何運用?





    前言 知識的危機:當知識的媒介從紙本轉入數位



    第一章 知識過載

    早在十七世紀,已有人抱怨我們現在稱為「資訊過載」的現象。長期以來,我們使用刪去法,將過載資訊過濾出需要的知識;而今,在網際網路的時代,過濾的策略不再是刪除,而是將所需資訊過濾到最前面。



    第二章 喪失邊界的知識體系

    為了應付過載的知識,我們為知識設立了由各種停駐點組成的體系。然而,如同近年來,美國聯邦政府在歐巴馬的指示下,將行政機關所有非機密資料公開;這樣把大量事實公開、供人自由使用,便是拆了停駐點上的釘子,使得知識的根基不再像以前那樣不可動搖,也不再有界限。



    第三章 知識的整體正在流逝

    即便我們保有事實,保有專家,保有一切東西,但知識的整體卻正在流逝。當老舊知識媒介的限制逐漸褪去,知識在網際網路裡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?



    第四章 專業知識在雲端

    戴維斯是水泥專家,溢油防治技術研究所卻在網路上找到了他,成功解決了石油專家都解決不了的溢油抽取問題。透過網際網路的特性,專業知識發揮了更大的效益,專家所形成的網路遠比專業意見的總和更聰明。



    第五章 網路的多元與回聲

    在聲音多元的網際網路裡,意見相同的人容易聚集在一起,形成回聲室。美國憲法學者桑斯坦指出,網際網路將創造出更多回聲室,使得「群體極端化」並破壞民主,人民更難取得共識。然而,實際情況正好相反。



    第六章 長篇的形式vs.網路的形式

    書籍是一種非連線、非對話式的單向媒介,將思想固定在紙張上,使思想論證必須以長篇形式呈現;網路化知識則沒有形狀與固定形式,論證能以自然的長度呈現,主題隨時能交錯連結,這樣「糾混」的網路也許更能準確反映這個世界。



    第七章 太多科學了

    十七世紀,培根將「知識」定義為建立於事實之上的理論;二十一世紀,網際網路正以相同的幅度重新定義科學知識。網路化的科學巨大到無法讓人知曉全貌、永遠針鋒相對,而且沒有定論,如此反而更接近科學家看待科學的方式。



    第八章 聰明的網路式決策

    當採用舊時階級式決策方式的企業愈來愈無法與網際網路切割之時,就算決策者本身沒有清楚意識到,其決策方式也會開始具有網路的特性。網路化知識遠遠超越單一人能掌握的範圍,若要做出最有智慧的決定,必須利用網路的力量。



    第九章 建立知識的新架構

    儘管身處知識的危機中,但網際網路降低了阻礙,改變了知識的根本架構,也改變了我們面對世界的方式。網路化的知識,讓我們更接近知識的真相。





    推薦序



    台灣得儘快跟上這些思考�陳穎青




      本書作者在第三章提到的故事,言簡意賅地說出了資訊時代和紙本時代的微妙差異。



      二??七年,美國溢油防治技術研究所提供兩萬美元獎金,給第一位能將沉在阿拉斯加海底十八年的溢油成功抽出來的人。直接把石油抽出來沒有用,因為當它到達海面的時候,冰冷的阿拉斯加空氣會讓這個石油和水的混合物凝固,使它無法從平底船抽下來。



      一位住在伊利諾州的化學家,雖然不太懂石油,但他非常懂水泥,而且他知道只要一直震動,水泥就不會凝固。他的解答得到了獎金。



      傳統知識很難處理這種新發生的困難,而用傳統組織,研究院、大學實驗室,也很難快速找出解決方案。



      這幾年我們看過聽過愈來愈多這一類傳奇式的「群體智慧」的解決故事,開始覺得這些事不稀奇了,經常發生嘛,世界就是這樣進入新時代的。但我們極少覺察這新時代到底跟舊時代有什麼不同,大部分時候我們能碰到的感嘆是「數量型」的,資訊爆炸或者訊息過載,我們不堪負荷。



      但本書討論的遠遠超過這些問題,這本書討論的是知識產生的結構,知識儲存的方式,知識的認證模型,甚至知識到底怎樣會成為知識,所有這些事情在我們從紙時代,過度到線上時代的時候,發生了什麼本質性的變化。如何理解變化有哪些,我們應該怎樣應對,已經有哪些人、哪些學術機構採取了行動。



      我們幾乎沒有人思考這些,甚至也沒有人注意到有人正在思考這些。



      這些事很重要嗎?人家發明好了,實驗好了,我們拿來用就好,網際網路不也是這樣嗎?大家用得也很愉快嘛。



      不妨舉個例子好了。我自己的工作經歷裡,偶爾就會碰到圖書館館長,聊一聊就會聊到學術期刊資料庫的問題。圖書館經費有限,但國際期刊資料庫年年漲價,一旦停止續訂,過去曾經訂過的立刻就不存在了。「館藏」的意義已經消失。這不只是經費問題,也包括知識的所有權誰屬(屬於作者嗎?屬於資料庫公司嗎?還是屬於知識圈?或者屬於公共財呢?畢竟大部分研究經費都來自公共預算)和知識存取的效率和知識回饋問題。



      美國學界發展出「開放存取」運動,愈來愈多諸如哈佛等大學、學院要求自家的教授必須把所有「發表在非開放存取期刊的論文」,放進開放存取的資料庫裡面。而我接觸的圖書館員有一半甚至連「開放存取」運動都沒聽過。



      學術發展有一個重環節是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」,如果學界的論文都封閉在一個一個需要付費才能檢索的資料庫,經費不足的組織就無法進入(這是學術上的貧窮歧視),而學術社群產生的研究成果,卻由商業公司掌控,學術界需要付錢才能看到自己研究的成果,公共經費被扭轉為商業營利(這是資源的雙重損耗,做研究的時候花一次錢,訂購資料庫又花一次錢),這還不包括封閉的資料庫的檢索效率遠遠低於開放資料庫的問題。



      而台灣需要關切這種問題,不只是因為公教部門經費有限,更因為「論文積點」。當台灣還在爭執 SCI 指標是否氾濫的時候,美國已經透過線上服務,如 Mendeley 學術社群(mendeley.com),用迥異於傳統影響係數的方式呈現論文的影響力:



      「Mendeley 可以讓大家看到科學家覺得哪些論文重要,還可以將影響力細分成不同類別,系統生物學家現在覺得哪些論文重要?氣候科學家呢?演化生物學家呢?」



      「在這個環境裡,新的認證和權威形式逐漸產生,社群和權威之間的連結變得更加複雜,權威的地圖也變得更細緻、更混亂。」(見本書第七章)



      這就是本書作者的核心命題,當世界從紙本那個「凍結」的形式,轉移到線上世界的時候,並不僅僅是載體有了改變;發表速度變了,連結性變了,回應速度變了,一個凝固的「作品」的意義變了,過濾和篩選機制變了,影響力的浮現方式變了。傳統權威的影響力正在失去力量,甚至開始跟不上時代了(「現在的影響係數反映的是兩三年前有哪些東西重要。」)。



      而應對方式是什麼?怎樣處理沒有經過專家認證,但實用有效的知識呢?怎樣面對沒有篩選的「全部出版」呢?怎樣適應新時代的「可靠性」呢?怎樣對應隨時會更新,不斷有修正的知識呢?



      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在線上實驗、尋找解答。尤其台灣的學術領域有許多問題,包括論文倚賴、係數積分、研究本地化等,更需要在這個地方找到新時代解決的藥方。



      這些都需要有人意識到當前的知識環境已經跟過去完全不同。我們迫切需要儘快跟上這些思考,以便於尋找我們自家問題的解方。




    其 他 著 作
    1. 資訊爆炸之後:網路思想先驅溫柏格解構資訊爆炸、知識轉型與資訊焦慮